近年来,中站区坚持以“服务发展、人才优先、以用为本、创新机制、高端引领、整体开发”为指导方针,以实力中站、绿色中站、活力中站、幸福中站为目标,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,进一步扩大人才总量、优化人才结构、提升人才整体素质,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潜能,使中站成为集才的“磁场”、创业的“乐园”、人才施展才华的“热土”。
看点
01
两个平台培育人才
搭建科研机构平台
积极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搭建平台,抓好企业科研机构建设,进一步增强企业科技创新水平。目前,我区拥有国家认可实验室2家,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,国家级创新试点企业1家,院士工作站2家,博士后研发基地3个,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,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4家,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家。
搭建科技项目平台
依靠经营管理人才实施技术升级改造,提高工艺水平,调整产业结构,增加产品附加值。佰利联公司在硫酸法制钛白粉工艺的基础上,采用氯化法制钛白粉工艺生产高端用钛白粉,完全替代进口,打破外国垄断。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,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。2015年以来,帮助企业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2个,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2个,市级科技项目23个。
看点
02
三项工程引进人才
实施项目引才工程
充分利用经贸洽谈、招商引资和科技恳谈等活动,以优惠的政策和宽松的环境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我区创业。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面向国内外招聘一流首席执行官、总工程师、总会计师、总设计师等经营管理人才,不断提升全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层次和水平。
实施靶向引才工程
完善人才、智力、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才机制。立足产业引才,围绕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、精细化工新材料“两大产业集群”和“六大特色园区”,实施“靶向引才”“精准用才”,努力实现人才引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契合。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省外、境外设立分支机构,充分利用国内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资源。
实施顶尖培养工程
通过招聘会、人才交流会等形式,组织引进高水平、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。支持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和职业团队,引导企业走现代化、职业化的管理之路。邀请德、法、俄等国外专家,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。目前,全区拥有博士后研发基地3家,多氟多、佰利联、淼雨3家企业创建了科技创新型团队,淼雨公司建立了全国首家果醋行业的院士工作站。
看点
03
四项机制服务人才
完善人才激励机制
设立科技发展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,每年筹措资金1200万元激励扶持科技企业上档升级,积极培育科技“小巨人”企业。发挥科技奖励在人才发展中的激励作用,提高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待遇,实施股权激励,健全长效激励机制,让更多的员工分享到上市公司员工独有的资本增值收益。
深化人才合作机制
先后帮助20余家企业与清华大学、河南大学、湖南大学等院校“联姻”,签订产学研项目52项,获得省级科技成果鉴定26项,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1个、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个、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3个、省重大专项及省对外合作项目3个;开发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26项、填补省内空白4项、实现科技成果转化61项。
实施权益保护机制
在全省首家成立了知识产权局,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。截至目前,我区企业拥有申请专利556件,授权专利402件。按时发放创新、专利奖励资金,申请创新奖励资金200.8万元,其中专利奖励资金29.3万元。
创新人才服务机制
充分发挥党组织凝聚人才作用,坚持真情关爱、团结引领,建立党政领导联系优秀人才制度,13名区级领导联系15名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,开展“一对一”联络沟通服务,为人才提供“家庭般”服务环境和精细化服务。
从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来看,人才强区战略在中站发挥了引领性作用,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。2017年前11个月,中站区地方财政收入完成年预算的95.8%,同比增长20%,居全市第一位;税收同比增长29.1%,为全市之最。来自河南省财政厅的统计报表显示,2017年1~10月份,中站区地方财政收入增幅、税收增幅在全省157个县(市)区中,双双跻身30强,分别高出全省9.5个百分点、13.6个百分点。该区财税收入增幅全省排位在我市各县(市)区中名列前茅,超出最近的13个位次,比最远的领先108个位次。实施项目95个,总投资300亿元,完成投资60亿元,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、精细化工新材料“两大产业集群”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60亿元,初步形成了“四大经济板块”的平台优势、工业集群发展的产业优势、投资兴业的环境优势、科技人才聚集的智力优势以及团结和谐的政治优势。
供稿:中站区委组织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