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以来,沁阳市聚焦构建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“共建共治共享”格局,开展“沁连心 邻聚力”行动,通过建强自治队伍、畅通民意渠道、完善激励机制三大举措,有效激发群众参与热情,汇聚治理合力,让“陌邻”变“睦邻”,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效能。
强队伍,凝聚自治合力。构建年龄层次互补、专业能力协同的多元力量体系,重点发动“老、中、青”三类群体,形成了一支扎根基层、富有活力的治理生力军。“银龄调解”促和谐。充分发挥“五老”人员(老党员、老干部、老教师、老战士、老模范)的威望与经验优势,组建“银龄”调解团,利用人熟、地熟、情况熟的特点,深入楼道巷陌,参与各类邻里矛盾纠纷调解,成为村街(社区)和谐稳定的“润滑剂”。截至目前,全市共586人参与“银龄”调解工作,成功调解邻里、家庭纠纷1700余起,调解成功率达95%以上。“中坚管家”办实事。有效激活中年骨干的中坚力量,重点从村组中心户、业委会成员、热心商户、楼栋长、外卖小哥中遴选能手,根据自身所长,分类组建环境监督、安全巡查等专业化自治小组,已吸纳693人参与解决群众生活公共难题。参与环保治理900余次,组织安全隐患排查2400余次。“青春合伙人”增活力。广泛动员高校学生、青年团员等群体,激发其活力与创意,依托村街(社区)团支部,组建“青春合伙人”志愿队,参与到暑期儿童培训、老年关怀照料等工作中。目前,共963名青年群体参与,提供志愿服务超3800余人次。
畅渠道,汇聚民智民力。构建多元化、便捷化的诉求收集与协商处置闭环,确保群众意见“听得到、议得好、落得实”。搭建“立体化”民意收集网络。深度融合“线上+线下”双渠道,线下依托居民议事会、网格员日常走访、群众“意见箱”、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传统阵地,广泛收集民情民意;线上利用“怀府治理红云”智慧党建平台、居民微信群等,打造“24小时不打烊”的民意窗口,提升居民参与的便捷性和覆盖面。截至目前,线上平台注册用户达17.9万人,诉求受理率100%。建立“分级式”协商处置机制。针对不同性质、不同紧急程度的问题,建立健全“小事简议、急事快议、难事众议”三级分级协商处置机制。对于照明设施、垃圾清理等日常小微问题,由联户党员、网格员快速响应、即时处置;对于公共设施改造、场所规划等较复杂事项,由村(社区)党组织牵头,邀请相关单位、业委会代表、利益相关居民召开“居民议事会”共同磋商;对于跨社区、跨部门的疑难杂症,则上报至县级层面,启动“多方联席”进行专题研商解决。今年以来,通过数字平台办结民生事项40539件,综合办结率97.4%。强化“闭环式”跟踪反馈。建立“收集-分派-办理-反馈-评价”全流程管理机制,处理过程及结果通过公示栏、线上平台实时公开,及时向当事人进行反馈,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与评价,倒逼基层治理服务质量提升。
重激励,激发参与热情。健全精神荣誉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,让积极参与者政治上有荣誉、物质上得实惠、社会上有地位,营造“人人愿参与、人人争参与”的浓厚氛围。推行“积分赋能”实惠兑换。推广“治理服务积分”管理机制,将参与治安巡逻、环境整治、调解纠纷、活动组织等各类治理行为量化积分,依托“积分银行+五星超市”,细化积分明细和奖品品类,群众可凭积分兑换米面油、日用品等实物。截至目前,全市已有246个村(社区)开展积分管理,完成积分兑换3.6万人次,有效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。强化“荣誉激励”精神褒奖。建立健全常态化荣誉激励制度,激发居民参与热情,定期开展传递正能量社区活动,通过居民分享会、社区专栏、线上推送等形式,宣传推广优秀志愿者、热心楼栋长、社区能人的先进事迹,营造“学习好榜样、社区有温度”的积极氛围。目前,张新月、张紫瑛等59位热心居民的付出得到了宣传和肯定。注重“一线识才”发展培育。积极探索将基层治理实践作为发现、培养和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重要依据,对在群众自治工作一线中表现突出、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,优先纳入入党积极分子库,进行重点培养和考察,确保成熟一个发展一个,切实激发骨干群体的奉献精神。目前通过此途径已吸纳、培养160名入党积极分子。